伯克利大学交流感想

时间:2016-12-12浏览:976设置

    李嘉琰,信息学院2014级

作为上海科技大学学生,我很荣幸能在2016年的暑假参与学校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的交流游学项目。将近三周的学习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毫无疑问,这次的交流实践活动会对我的整个大学生活成很大的影响。

对伯克利大学最直观的第一印象就是整个校园的与众不同的氛围。作为美国大学中的老牌名校,伯克利大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建筑都可以说是文物级的建筑,接近上百年历史的建筑随处可见。除此之外,许多现代化风格明显的建筑也穿插在这些古董之间。难得的是,现代化建筑与老建筑同处在一个校园中竟然没有任何违和感:棱角分明的现代化建筑用水泥外墙和爬山虎来营造历史的年代感和沧桑感,而历史建筑保养良好的外墙在阳光的衬托之下竟也让欧罗巴式建筑透露出新鲜的血液,两者之间再佐以高大的植物作为催化剂,体现出难以言表的和谐感。古老的图书馆中,阳光从巨大的落地窗中落下,照亮了古老的木质书桌橱柜,美得仿佛在挑战现代美学。校园的另一角,设计独特的金融学院让冰凉的水泥外墙也展现出了独特的活力。整个校园没有因为老旧而变得腐朽,没有因为紧随时代而变得浮躁,毫无疑问,这是我们愿意见到的大学图景。

在此次交流中,我选择的课程是电影中的历史。与以往的历史课不同,这节课没有把课本作为历史的载体,而是用一种我们常见的艺术媒介——电影作为载体向我们介绍历史。在第一周我们欣赏了《甘地传》、《阿尔及尔之战》和《摩托车日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殖民统治期间的黑暗历史以及这个世界对待殖民统治的态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行事信条让我们看到了除了战争以外,人类还有其他更高雅的方法来证明自己;而《阿尔及尔之战》中却用了偏激的恐怖袭击来对殖民者进行反击。第二周我们欣赏了《来自硫磺岛的来信》、《杀戮地带》、《卢旺达饭店》以及《奇爱博士》,这些影片主要是用了各种不同的视角与手法来表现战争对于人类、尤其是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可怕。战争带走了普通人的生活,甚至将普通人推向绝望,无论是《来自硫磺岛的来信》中一心向家的将军,还是《卢旺达饭店》中的酒店经理,在战争来临之前都有自己的家庭与理想,然而战争摧毁了这一切,二战把将军从妻儿身边带走,带到战场上,与昔日的挚友开战;卢旺达饭店的经保罗则不得不将自身安危放在第二位,去保护一些他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而《奇爱博士》则是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来暗示战争给人带去的疯狂。而第三周欣赏的《刺杀肯尼迪》与《蓝风筝》则是着眼于历史事件去追求一份真相。在历史中有许多真相是我们不敢、不愿意去揭露的,然而这两部电影的导演却是反省的大师,他们明白这些真相是我们必须去直面的,只有在面对这些真相时,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弱点,去发展,去进步。电影,这个独特的传媒手段,其诞生的意义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娱乐,更多时候它是一种独树一帜的艺术表达方式,它能表达书本无法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更加直观,更加浓缩的方式,而且它的这些优点保证了它能更为广泛地传播书本想要传达的情感。

 

我们在这门课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在国内,我们都是通过了一定程度的英语测试的,但是用英语写论文却是第一次。中文中一些简单的语句放在英文里却要花上几倍的精力去思考结构与语法。一篇英语论文,看似要求只有500多字,实际花的时间却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除此之外,电影中的台词都只有英文字幕,这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理解电影的难度,许多口语化的交谈着实让我们这些非英语母语的人吃尽了苦头。课堂上在欣赏完一部电影之后,老师会要求我们进行讨论,与书面写作不同,英语口头交流会更加考验你的词汇量和听力,而且由于班级里的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我们不得不去尝试习惯和理解各种带口音的英语,这进一步增加了课堂的难度。

然而相比学校的课堂,外面的生活可能才是更重要的第二课堂。在课余时间我们去了很多景点、博物馆进行参观,途中不免遇到很多琐碎的问题。这次的经历让我们意识到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其实很难运用于生活中——在超市里,在博物馆里,在与路人的日常交流中,许多常用的语句、名词都不是考试能教会的,只有生活中日常交流才是我们最好的英语课。

很高兴能够在大二参加学校的这次出国交流,这次宝贵的交流经验让我们意识到很多不足,也让我们学会了很多。虽然一路上磕磕碰碰,但结果总归是圆满的,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受用终身的经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