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暑校之行有感

时间:2016-12-14浏览:681设置

杨霄,生命学院2015

2016年院长奖学金,2016A类暑期奖学金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盛夏的午夜,接近零点。刚刚在机舱内坐定,对此次意大利之行的各种想象就迫不及待地冲入脑海。飞机渐渐远离了脚下这片灯火辉煌,跨过几个时区后,在威尼斯的机场降落。中午时分,威尼斯的天气却是宜人的,虽然靠海却不显得过分潮湿,凉凉的海风吹来,远处近处不知名的白色海鸟以及精巧玲珑的意大利风格的建筑,拂去了旅途奔波的辛劳。

威尼斯的一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威尼斯的交通方式只有两种:步行和水路。无论bus”还是“taxi”,都是规格不同的船只。我常常盯着这里的水出神,它的基色是淡淡的蓝绿色,清晨和正午会偏绿,傍晚则更像天空的蓝,上部的一层透明,波浪沿着多个中心旋转、碰撞,小小的涟漪就像“Murano”岛上的玻璃。在威尼斯主要安排的是人文艺术类课程,我之前其实对意大利的文化、艺术、建筑等并不了解,教授精彩的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窥视意大利文化历史的窗,从教堂柱子顶部的花纹代表的含义到歌剧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自由之神长女”的辉煌历史到中国人较为熟悉的马可波罗的经历,纵使时间短暂,但让我感受到与传统中国文化不同的一种文明体。

初识威尼斯,是从“一边是天堂,另一边是囹圄”的叹息桥开始的。它连接着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府和监狱,是犯人眼眸中最后倒映的风景。从手握权力到失去自由,命运的断崖尽在一声声无奈的叹息中,在叹息桥上。圣马可广场有很多灰色的鸽子,偏过头用圆圆的小眼睛打量着各色的旅人。威尼斯是多彩的,通体黑色的“贡多拉”,圣马可的狮子,宏伟的教堂、钟塔,各色的面具魅惑妖娆。导游说以前威尼斯会有一天取消所有禁律,人们可以做任何事,甚至是违反法律的,在这天大家戴上面具,就能“为所欲为”。马赛克折射着光,大大小小,即使凌乱地不刻意拼凑出什么图案,也有妙不可言的美。每一栋小小的房子都是独特而精致的。坐在船上,目光慢慢地流淌。当欣赏景致时,有时你会想知道关于它的一切,它的每一任主人,每一处壁画的寓意,每一株花每一棵草经历的冬秋春夏,好像了解越多就越能融入它;而有时却什么都不想知道,一张照片也不想留下,希望能像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用创世之初的那种纯净目光,就这样看着,心中什么都不想,正如树木无言,这才是最接近自然的状态。

离开威尼斯,经过维琴察,我们来到了Asiago。教授们的水平都很高,讲授的知识主要涉及天体物理和生物科学,并且课程难度较大,不过我还是学习到很多东西。阿夏戈其实是个小村庄,不像威尼斯被水环绕,这里四处是山,风景也很美。落日时山峦的剪影,草尖金色的光晕,像油画一样,恬静而闲适。置身于这样的景致中,我有时会想:如果是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每日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景色,大概也不会将这归入“美景”之列了。或许他们认为“城市景观”才是值得赞美的呢。所以,一个人对于“美”的定义是“不熟悉的”,或许距离本身就能构成一种美。那美的感受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是永恒的必然的还是相对的偶然的?可也会有一些大家公认美的东西,就像“断臂维纳斯”,但如果它有很多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出现在普通人家的庭院、洗手池,人们还会认为它是美的吗?

26日参观了又一个古老的教堂,在Aquileia,大概成型于中国的唐朝时期。当时的技术还不足以建造出像后来的教堂那样高大宏伟的穹顶,只是木制的结构组成的屋顶,竖直横平。墙壁上的画大多已经脱落,仅存残迹,但依稀能辨识出当时的色彩,地板上是满满的马赛克拼成的人物、动物及各种场景,都保存的很完好。记得当时看完电影《百鸟朝凤》,我对其中“吹唢呐”技艺的消失只是感到无奈,当时觉得社会在发展,一切都在变化,有些东西就不得不被淘汰,不得不退出历史的舞台,比如打铁的技术。假如我们的工厂全部机械化,也就不需要打铁匠人了,那么我们保护这种技术的意义何在?一些历史遗迹,做工远比不上现代技术,有留存和保护的必要吗?但是后来,我越来越觉得历史、古迹、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被特殊留存和保护的。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历史文物学家,说不出它们对于反映历史事实推演历史真相的作用,但还是认为它们应该被留存。当我在上海博物馆里的一件件青铜器、一幅幅书画作品前流连时,当我在瑟瑟秋雨飘满的傍晚置身圆明园时,当我在朱红色的城墙边踏着第一场薄薄的雪时,还有我此时此刻站在这座教堂的中央时,这种感觉都会如期袭来。仿佛自己已经静止,只有岁月在极速流转,心中有几分敬畏和感悟,几分释然,几分滞重。什么会消逝什么会留下,什么可以被忘记什么终究会流芳千古都将由历史来评判,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谓的“历史感”吧。

回程的日期临近,就要结束游学的旅程,告别这个地方了。游学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学习专业非专业的知识,大概就是去看更多,去感受更。此次经历的精彩,希望本文道出了万分之一二,供自己回忆,读者参考吧。

返回原图
/